您的位置: 首页 >> 学科建设 >> 详情

长兴县中医院龙头学科肾病学科3年建设规划和方案

发布时间:2011-01-30作者/来源:

一、学科规划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现有设施规模为基础,以改善病区条件为突破口,以学科梯队建设为核心,提高内涵建设,中、西医并重,把科室建设成为立足县内、面向市内、放眼省内,市内一流,省内知名的科室,形成学科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培养质量高、创新能力强、社会影响较大,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室,成为具有省内一流水平和特色的医药卫生人才培养基地。

二、管理发展计划
健全学科带头人负责制,明确学科带头人的职责与权利,使学科由行政负责制转为行政指导下的学科带头人负责制,不断增强学科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通过医院管理工作重心下移,强化肾科各病区在学科建设中的职能,强化肾科病区、血液净化中心、腹透中心、实验室在学科结构中的交叉作用。
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衰竭非透析病人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终末期肾脏病的治疗为研究重点,计划继续完善中西结合诊疗规范;建立并逐步完善了三级医师查房、会诊、转诊制度;建立了危急重症病员信息管理制度;逐步完善和加强了病房工作质量综合考核。
下一步拟进行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防治方案的持续优化、慢性肾病特色有效方药研发等临床研究;建立可供临床推广应用的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防治慢性肾病的临床方案;进一步提高中医药、中西医结合防治慢性肾病的学术水平及在慢性肾脏疾病治疗的中医参与率。
三、学科人才培养计划
肾病科目前形成以胡长安为学科带头人的人才队伍。有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6名,住院医师1名(含研究生3名),为实现创建一流学科目标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
下一步人才培养:做好后备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工作,抓紧选拔和培养新的业务学术骨干。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组建合理人员梯队,在未来3年内,计划引进3~5名本科以上人才。把引进人才作为扩大人才队伍规模、提高人才整体素质、优化人才队伍结构的重要手段。坚持按需引才的原则,立足于现实和发展的需要,着眼于多层次需求。同时加强教育培训力度。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立完善长期培养与短期培训相结合、外出进修与院内培训学习相结合、学历教育与岗位练兵相结合、集中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的多层次、多方式的培养体系。加大继续教育力度,建立经费保障制度。坚持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其所长的原则,大胆、放手、科学地使用人才,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作用、释放人才的潜能、实现人才的价值。
为本地市县医护人员提供学习血液净化、肾脏病培训机会。争取举办省级及以上医学继续教育讲座(培训班)至少2次。全科人员继续教育完成率要达到100%。继续完善建立了下级医院对口支援关系,派出医护人员到对口支援单位讲座、咨询、查房、义诊。同时承担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任务及其他培训任务。协助医院申请国家级及省三级乙等中医院评审,及通过等级评审。
四、肾病科规模(门诊、病区、血液透析中心)建设:
1、门诊:增加2~3个肾病专科门诊,年门诊量进一步提高,增幅40%。提高患者依从性,作好慢性肾脏疾病的门诊长期管理制度。
2、住院:进一步扩大病房规模,增加床位数,形成独立的肾病病区。改善我科住院病房不足情况。年出院病人量进一步提高,增幅40%。
3、血液透析中心:继续扩大血液净化中心规模,加强新的血液净化技术研究,加强中医药对肾脏替代患者并发症研究。整合透析资源,引进新的设备,开展新的透析模式,打造一流透析中心。增加20台以上血透机,进一步增加血液透析人数,增加血液透析人次,增加血液透析业务量。增加长期导管置管手术、动静脉内瘘手术量。
4、业务量:综合业务量3年后平均增幅40%。
5、业务能力:依次开展尿相差显微镜检测技术、肾活检穿刺技术、肾脏病理阅片技术。加大对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病人的诊断和筛选,将肾脏病理与中西医临床治疗相结合,规范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中西医结合诊断和治疗,并为今后的临床和科研积累经验;在现有慢性肾衰竭非透析病人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上,积极引进和发掘中医为特色的治疗方法,如中药穴位治疗、中药药浴、中药外敷等,并巩固现有的辨证论治方案。继续加强血液净化质控管理,进一步提高血液净化技术在临床上的运用。完善血管通路,在原有鼻咽窝、前臂内瘘基础上,开展其他部位内瘘建立;长期导管留置技术由单一部位向多部位拓宽。
五、科研工作的管理与学术交流
立足于临床研究,挖掘肾脏病的中西医疗法,加科室经验方的研发。同时积极开展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科学研究,将现阶段主要进行的临床研究进行拓展,积极申报课题,提高本学科科研档次。争取申请市级以上科研课题至少2项。
针对重点方向进行科研工作:继续加强三个研究方向科研工作,在全省基层重点学科建设中,力争在三个研究方向单独或联合其他国内著名单位申报省级以上课题。
积极承办省市级乃至全国性的学术会议,要使学术交流成为重点学科学术人员的自觉行为。通过学术交流,找出差距,获得推动学科发展的动力。通过交流与合作,积极寻求科研合作伙伴,努力开拓合作领域,获取信息,不断提高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逐步扩大我科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增强在省内的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