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健康管理 >> 详情

预防脑卒中,时间是关键

发布时间:2022-11-01作者/来源:


卒中,俗称“中风”,是脑血管在某一部位突然破裂或阻塞而引起的疾病,包括“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两大类型,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脑梗死”和“脑出血”。

目前,卒中已成为世界人口的第二大死因,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在我国,脑卒中是第一位致死病因,并以每年8.7%的速度增加,复发率高居世界首位,达11.2%。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复发率高的“四高”特点,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严重降低存活患者的生存质量。

卒中发生的时间有一定的规律,一年当中,秋冬寒冷季节最易发病。天气转凉,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血流缓慢,血液粘度增高。气温降低,体表血管弹性降低,容易引发卒中。因此,对中老年人来说,秋冬季更是高危季节,需要中老年朋友们和家属们提高警惕!这也是1029日设立为“世界卒中日”的主要原因。

除季节之外,还有其他危险因素吗?

根据《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2019)》,卒中的危险因素分为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和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一、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年龄、性别、遗传因素等。

二、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①  代谢因素

高血压:亚洲人群的收缩压每升高10mmHg,其卒中发病风险就增加53%

高血糖:高血糖使卒中风险增加2-3倍。

血脂:血脂异常可引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而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是脑梗死的主要病因。

②  行为因素

吸烟:长期吸烟影响血管及血液系统,烟草中化学物质可通过多种途径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如炎症反应、血管功能障碍等。

饮酒:酒精可影响体内肾上腺素、肾素、血管加压素等的水平,致使血压升高;还可影响血脂变化,从而诱发动脉粥样硬化,使缺血性卒中风险增加。

不良饮食:一项基于中国人群的研究分析,食用植物蛋白和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可降低缺血性卒中风险。

③  心理因素

在消极、负面的情绪下缺血性卒中的发生风险更高。如:抑郁症状、焦虑症状、心理压力、心理应激、孤独感等。

三、脑卒中的预防措施

发生卒中后,每分钟大约有190万个脑细胞死亡,脑组织及其所支配的运动、语言、认知及情感等多个功能也将同步逐渐丧失。所以,了解卒中的病因,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很重要。

1积极控制基础疾病

定期监测血压,保持血压的稳定。调节饮食、适宜运动,保证血压、血糖、血脂波动在正常范围内。

2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防寒保暖:冬天天气寒冷,室内外温差大,应及时添加衣物,出门时重点注意头部和四肢的保暖。

适度晨练:应当在太阳升起后再锻炼,每周3-5次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慢跑、太极拳等;每次30-45分钟左右,锻炼完后不要用冷水洗脸洗手,应用温水。

补充水分:冬季天气干燥,加上室内防寒空调开放较多,成人每公斤体重应补充30ml水,并注意避免喝过冷或过热的水。

规律生活:避免情绪激动、用力排便、过于劳累、暴饮暴食或吸烟酗酒、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勿熬夜。

3进补适宜

提倡“三多三少”,三多指:多吃蔬菜和水果、多吃豆制品,多吃鱼类等;三少指:少脂、少盐、少食的均衡饮食。

4心态平和

尽量保持放宽胸怀,保持心理平衡,多照日光,听听音乐缓解疲劳。

综上所述,卒中的预防是系统工程,在日常生活中,80%的卒中是可以预防的。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补适宜、心态平和可以帮助预防卒中。

四、不幸发生脑卒中,又该怎么办?

一旦发生脑卒中,甚至是怀疑为脑卒中,都应及时将患者送往就近医疗机构诊断救治。由专业医疗团队针对患者的卒中类型与具体病情给与不同医疗救治措施,如溶栓、取栓、外科手术治疗及药物治疗。